據統計,台灣人每年喝掉近千億元飲料,手搖店密度更勝便利商店
有一陣子又中了手搖飲的毒,尤其工作一忙或是在炎熱的夏天根本沒有食慾,
來一杯手搖飲剛剛好,既能消暑、加了珍珠又能有飽足感
上班來點療癒的、上班來點小確幸等等
但有一次看了手搖飲製作過程,認真回想後
我,到底喝進了什麼?
這冰塊衛生嗎?這店員手有消毒嗎?他是不是沒洗手就拿冰杓然後又放回去!!
我這一杯飲料竟然喝了好幾個小時!!從冰到不冰還加奶放在室溫那麼久,這還可以喝嗎?
衛生問題 |
1.手搖茶飲最常被檢驗出:生菌數與大腸桿菌群超標
手搖飲大多被檢驗出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,將其喝進肚,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、急性腸胃炎。雖不會立即致病,但常常出現腹痛、腹瀉等腸胃不適,也表示製造過程中的原料或設備、器具等有被污染
2.冷凍無法殺菌,冰塊與水源安全衛生問題
冰塊製作過程是否乾淨衛生:
使用的水源必須過濾與殺菌;水源過濾設備、濾心有無定期更換;冰杓放在冰塊槽內都容易造成冰塊污染
3.手搖飲的配料也是風險高
高糖分、高澱粉是細菌的最愛,配料的擺放環境的溫度、有無加蓋,以及多久時間內要使用完畢或是報廢
4.微生物最適生長溫度是:5~65度C
因此喝熱飲比冰飲相對安全,而冰飲若是喝太久恢復室溫風險就提高,因此最好在購買後儘速喝完,不然又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,並且千萬不要放到冰箱隔天再喝。
5.許多衛生安全問題都源自於人為
調製飲料人員是否有洗手消毒
6.搖搖杯等器具必須每次確實清洗乾淨
手搖茶飲含糖又含奶,若是殘留在器具上,就成了細菌滋生的溫床
7.抹布與製作檯面應維持乾淨整齊
抹布在擦拭檯面或是清潔封膜後的飲料杯外表,都會沾上糖與奶等成分,因此抹布應加強清洗消毒。
超標的細菌 |
如果含有「大腸桿菌」的話,放了3小時後,裡頭有糖、蛋白質,細菌繁殖超快,
平均每20分鐘就會繁殖1倍,每3個小時細菌量,就會變成500倍,因此專家才會建議,手搖飲最好在1小時內喝完,超過1小時就不要再喝了。
喝過的飲料其實已經被口中、空氣中的細菌入侵,如果沒有馬上喝完,再加上溫度、濕度達到適合細菌生長的環境(文章引用:奇摩新聞)
除了手搖杯,一般飲品也是要注意細菌含量
將水、麥茶、100%柳橙汁、牛奶咖啡、可樂等6種飲品,喝了一口後放在溫度28度、濕度70%的房間24小時,然後檢測細菌量!
實驗結果發現這些飲品的細菌量狀況:
1、水:600個上升到1100個
2、麥茶:600個上升到3700個
3、100%柳橙汁:600個上升到250萬3900個
4、牛奶咖啡:600個上升到517萬5900個
5、可樂:600個上升到249萬3800個
最可怕的是牛奶咖啡增加了8627倍!
健康問題 |
1.洗腎王國
台灣之所以成為「洗腎王國」,除了與高齡化社會有關 ,主要原因來自於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患者持續增加且控制不良,進而邁入不可逆的洗腎階段。根據2018台灣腎病年報統計分析,洗腎者有46.1%來自於糖尿病併發症。
2.糖尿病
當每天的熱量攝取中增加150大卡由糖類供給,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上升11倍之多。
3.高尿酸血症
果糖也容易磷酸化,中間產物之一的腺嘌呤(又稱為普林),最後會形成尿酸,而過多尿酸若無法代謝,將導致痛風。
4.肝臟疾病
市面上多數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,長期食用恐對肝臟造成負擔。
人體在消耗果糖,需依賴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,進而成為脂肪累積,這也是脂肪肝成文明病的主因。
5.肥胖
每天喝>500cc以上的全糖飲料的青少年,其BMI值高於25的機率是沒有攝取含糖飲料者的4.9倍
6.牙齒牙周健康
每次吃糖後,口中PH值就低於6,分次喝等同打造酸性齲齒環境,即便有潔牙但沒用牙線,蛀牙還是會找上門
7.心血管疾病
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, 會隨著攝取較多的添加糖而上升
看完以上...還是多喝水好,沒事多喝水
國健署建議,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,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%為限(即200大卡)。
首選飲料當然是「白開水」,因為水分才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,可以促進新陳代謝、排毒等好處,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,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
感謝您的收看,本篇為空靈個人心得,
若您也喜歡幫我按20個火箭分享留言喔!!謝謝
延伸閱讀
氣溶膠傳播|COVID-19新冠病毒傳播方式|無症狀感染者傳播方式
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│天界之舟禱告好強│法鼓山平安包│防疫愛心
7/27-8/9調降至二級警戒│指引懶人包│施行準則、管制作為│二級防疫措施
新冠疫苗Q&A│疫苗前後注意事項│AZ、莫德納副作用│如何緩解│免疫系統│抗體產生│對付新冠病毒
中醫遠距醫療│清冠一號│中醫醫療防疫國家隊諮詢專線│視訊診療「同島一命沒有人是局外人」
【醫學更新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(COVID-19)重症照護│暫行共識2021第二版│專業版簡易筆記│臨床指引下載
Google時間軸│健忘救星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│你的足跡查詢│去過哪?
COVID-19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│快下載「台灣社交距離App」
駝背類型│抬頭挺胸│運動矯正駝背、烏龜頸│正確坐姿│認識椎間盤突出
留言列表